调休是谁想出来的

生活悦 人气:1.22W

调休是谁想出来的的答案是: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

调休是谁想出来的

放假调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7年12月14日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自2008年开始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分别为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

事实上,调休制度的发明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关系,历史上第一次调休的时间是在1999年后,当时国内的固定假期除了双休外依旧只有4个,民众口袋里虽然有钱,但没太多时间花,为了刺激经济,当时就有人提出了将双休与假期拼在一起,实行长假制度。

调休是指因无工作安排而某个工作日责令其不上班,而到周末却要员工来还班或因有工作安排临时需节假日上班,而等日后用工作日为其补休,以拉平工作日时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四十三条规定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调休”一词,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在内的许多词典都未收录,但收录该词的词典的注音都是一致的。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的注音为“diàoxiū”,并解释为:“原定休假的时间不休息而调换到另外的时间再休息。”李葆嘉、唐志超主编的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修订版)的注音也为“diàoxiū”,并注释为:“职工将工作时间临时调换成休息时间。”

如果公司先让员工“欠班”,那么到周末则是“还班”或节假日上班后补休,则公司仍然支付员工工作日的基本工资,故而一些公司常常采取调休的办法。

在1995年之前,我们所实行的还是清朝末年所推行的那一套周日休息的制度,也就是做六休一。

在当时,学生一周上六天课,工人一周上六天班,大家每星期都只能休息一天。因此,大家会把需要做的事情都放到周日去做,因此这难得的休息日被形象的称之为“家务日”,这就是“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的由来。另外,当时的节假日也少得可怜,每年仅有春节和国庆各三天的假日。

1967年,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甚至出现了“无假的十年”。1967年1月底,全国各地发表了春节不回家的倡议,报纸也发表了“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的倡议,于是乎那一年的春节真的没有放假,甚至比平时还要忙,有人充满激情的贴出了“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的门联。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休假日非常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个年头,直到一些工人和农民表示“应该好好地过一个春节”、“春节搞疲劳战术,心里不痛快,干活也没劲”。1979年,报纸刊登了两篇非常有历史意义的读者来信,这两篇读者来信的题目是《春节为什么放假》,表明了政府对于春节休假的态度。当年春节就有部分省份恢复了春节休假,次年全国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过年的习俗也逐渐恢复,放鞭炮、年夜饭、访亲走友等习俗逐渐重新上演。

起点是在1979年,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参加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会议。

在出国期间,胡平有意识地考察起各国工时制度来。他发现欧美国家普遍实行五天或者四天半的工作制度,虽然工作时间少一些,但工作效率却很高。并且,胡平还察觉到这种工作制度对于旅游、教育等事业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于是,胡平萌生了推动国内双休的想法。回国后,胡平便积极地向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说道“我们国家也实行五天工作制多好”,宋健对此表示肯定。

1986年,胡平受命开始带领着研究中心研究我国是否有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根据胡平的调查,当时我国大部分企业有效的工作时间仅占到了制度规定工时的百分之四十(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摸鱼),于是胡平做了一个问题调查,让工人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加工资,但增加一天休息”之间做出选择,百分之八十的人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增加一天休息”。

等到1987年年底,胡平终于带领课题组完成了总体报告和21项分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我国具有实行五天工作制的条件,建议立刻制定方案,逐步推行”。

在胡平完成报告之后的第七年,也就是1994年我国终于试行了“隔一周五天工作制(也就是大小周)”。

次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国务院签署第174号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

同年7月,我国《劳动法》正式出台,其中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其实就是变相规定了双休日的工作制度。

TAGS:调休